
图为华工旧影

图为华工日记

图为实践队员写下的世界和平
在历史的长河中,总有一些群体的经历被岁月尘封,却又在特定的时刻,以震撼人心的力量重新呈现在世人面前。华工,这个在近代史上留下深刻足迹的群体,他们的故事承载着苦难与坚韧、离别与思念。今年寒假,我有幸参与了威海华工纪念馆的社会实践活动,这段经历如同一把钥匙,为我打开了一扇通往那段波澜壮阔历史的大门,让我在探寻与感悟中实现了自我的成长与蜕变。
初入馆内,历史的厚重感扑面而来
冬日的威海,海风凛冽,带着历史的沧桑气息。当我站在威海华工纪念馆前,这座建筑外观朴实无华,却仿佛有一种无形的力量吸引着我。踏入馆内,瞬间被一种肃穆而庄重的氛围所笼罩。馆内的灯光柔和而暗淡,仿佛在诉说着那段尘封已久的历史。
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幅巨大的油画,描绘的是华工们在远洋轮船上拥挤的场景。昏暗的船舱里,密密麻麻的人群,他们的眼神中既有对未知的恐惧,又有对未来的一丝期许。那一刻,我仿佛穿越时空,置身于那个动荡不安的年代,真切地感受到了华工们背井离乡时的无奈与悲壮。这幅油画不仅仅是一件艺术品,更是历史的见证,它让我第一次如此直观地感受到华工们踏上异国征程时的艰难与决绝。
沿着展厅的路线前行,一组华工登记照片吸引了我的目光。这些照片虽然已经泛黄,但每一张脸上的神情都清晰可辨。他们中有的面容稚嫩,还带着少年的青涩;有的则饱经沧桑,眼神中透露出生活的磨砺。照片下方,是他们简单的个人信息:姓名、年龄、籍贯……这些看似平凡的记录,背后却隐藏着一个个家庭的离散与牵挂。每一个名字背后,都是一个鲜活的生命,他们为了生计、为了家庭,毅然决然地踏上了那条充满未知的道路。
在展厅的一角,摆放着一艘远洋轮船的模型,它静静伫立在那里,仿佛在诉说着当年华工们远渡重洋的艰辛旅程。据馆内工作人员介绍,华工们从威海港出发,乘坐这样的轮船,历经数月的颠簸,才能抵达遥远的欧洲。在漫长的航程中,他们挤在狭小的船舱里,忍受着恶劣的环境和疾病的侵袭。许多人在途中就不幸染病,甚至失去了生命。看着这艘模型,我不禁想象着当年华工们在茫茫大海上漂泊的情景,心中充满了对他们的敬佩与同情。
深入探究,苦难与坚韧交织的历史画卷
随着参观的深入,我逐渐了解到威海作为华工输出的重要港口之一,在那段历史中扮演着举足轻重的角色。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欧洲战场陷入了激烈的厮杀,大量劳动力被征调到前线,导致后方劳动力严重短缺。在这样的背景下,协约国开始在中国招募华工,而威海因其优越的地理位置和便利的交通条件,成为了华工输出的主要聚集地之一。
据统计,一战期间从威海招募并运往欧洲的华工多达数万人。这些华工们来自山东各地,甚至还有一些来自其他省份。他们背井离乡,告别了亲人、朋友,踏上了前往欧洲的征程。在欧洲,他们被分配到各个工厂、矿山、建筑工地,从事着最为艰苦的体力劳动。
在纪念馆的展示中,有一封华工的家书格外引人注目。泛黄的纸张上,用质朴的文字诉说着对家乡亲人的思念和在异国他乡的艰辛。信中写道:“这里的日子苦啊,每天天不亮就起来干活,晚上累得骨头都散架了,但为了能多挣点钱寄回家,再苦也得坚持。”读着这封信,我的眼眶不禁湿润了。这些平凡而伟大的华工们,远离家乡,在异国他乡承受着巨大的压力和苦难,却始终坚守着对家庭的责任和对生活的希望。他们用自己的辛勤劳动,为远在祖国的家人撑起了一片天。
除了家书,馆内还陈列着一些华工的工作工具和生活用品。破旧的锄头、磨得发亮的扁担、补丁摞补丁的衣物……这些看似普通的物品,却见证了华工们在欧洲的艰苦岁月。他们在战火纷飞的欧洲,不仅要面对繁重的劳动,还要时刻面临生命危险。战场上的炮火随时可能波及到他们的工作区域,疾病和饥饿也时刻威胁着他们的生命。然而,即便身处如此绝境,他们依然坚守着自己的岗位,用勤劳的双手为战争的胜利贡献着力量。
在参观过程中,我还了解到华工们在欧洲的生活并非完全与世隔绝。他们在异国他乡,也努力保持着自己的文化传统和生活习惯。他们会在节日里聚在一起,举行简单的庆祝活动;会用家乡的方言交流,分享彼此的喜怒哀乐。这些小小的举动,不仅让他们在陌生的环境中找到了一丝慰藉,也让中华文化在异国他乡得以传播和延续。
投身实践,传承华工精神的使命担当
在威海华工纪念馆的社会实践活动中,我不仅仅是一名参观者,更是一名传播者和传承者。我积极协助馆内工作人员整理资料、为游客讲解华工的历史故事,通过这些实践活动,我更加深入地了解了华工的历史,也更加深刻地认识到传承华工精神的重要性。
整理资料是一项细致而繁琐的工作,但每一份资料都是历史的珍贵记录。在整理过程中,我发现了一些未曾公开的华工口述历史资料,这些资料以第一人称的视角,生动地展现了华工们在海外的生活细节和内心世界。其中有一位华工回忆道:“在欧洲的日子,最难熬的就是想家的时候。看着异乡的月亮,就会想起家乡的亲人,那种滋味真的无法用言语形容。但是,为了家人能够过上好日子,我们只能咬牙坚持。”这些质朴的话语,让我更加真切地感受到了华工们内心的痛苦与坚强。
为游客讲解华工的历史故事,是我实践活动中的重要任务之一。每一次讲解,都是一次与历史的对话,也是一次向世人传递华工精神的机会。在讲解过程中,我会根据游客的不同年龄和背景,采用不同的讲解方式和语言风格。对于小朋友,我会用生动有趣的故事和形象的比喻,让他们更容易理解华工的历史;对于成年人,我会更加注重历史背景的介绍和细节的讲述,引导他们深入思考华工精神的内涵和价值。
记得有一次,一位白发苍苍的老人在听完我的讲解后,久久伫立在一幅华工劳作的展板前,眼中满是感慨。他缓缓地说:“我的爷爷当年就是华工,他回来后很少提起那段经历,但我能感觉到那是他心中一段难以磨灭的记忆。今天听你讲了这些,我对爷爷的过去有了更深的理解。”还有一次,一群中学生在参观完后,纷纷表示深受触动,他们说:“以前只在课本上简单了解过华工,没想到背后有这么多感人的故事。我们一定要好好学习,不辜负先辈们的付出。”这些游客的反馈,让我感到无比欣慰,也让我更加坚定了传承华工精神的信念。
为了更好地传播华工历史,我和团队成员一起策划了一场线上展览。我们将馆内的珍贵文物、历史图片以及华工的故事制作成电子文档,通过社交媒体平台进行推广。在制作过程中,我们反复查阅资料,力求每一个细节都准确无误。为了让线上展览更加生动有趣,我们还添加了一些动画和音频元素,让观众能够更加身临其境地感受华工的历史。线上展览推出后,获得了广泛的关注和好评,许多网友留言表示,通过这次展览,他们对那段被忽视的历史有了全新的认识。
感悟升华,历史照亮未来的前行之路
这次威海华工纪念馆的社会实践活动,对我来说是一次深刻的人生洗礼。它让我对历史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对那些在历史长河中默默奉献的先辈们充满了敬意。华工们的苦难与坚韧、奋斗与牺牲,让我明白,无论时代如何变迁,勇于担当、艰苦奋斗的精神永远不会过时。
从华工们为了家庭生计远渡重洋,到在异国他乡克服重重困难努力工作,他们展现出的顽强生命力和不屈不挠的精神,是中华民族精神的生动体现。在当今时代,我们虽然生活在和平与繁荣之中,但依然会面临各种挑战和困难。华工精神激励着我们,在面对困难时要勇往直前,在追求梦想的道路上要坚持不懈。
作为新时代的青年,我们肩负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使命。从华工精神中汲取力量,我们要珍惜现在来之不易的生活,努力学习,提升自己的能力,在面对困难和挑战时,不退缩、不放弃,以坚定的信念和顽强的毅力,为实现中国梦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同时,我们也要意识到,传承和弘扬华工精神不仅仅是个人的责任,更是全社会的共同使命。我们要通过各种方式,让更多的人了解华工的历史,让华工精神在新时代焕发出新的光彩。我们可以通过举办展览、开展讲座、编写教材等方式,将华工精神融入到文化教育和社会生活中,让它成为激励人们不断前进的精神动力。
当我离开威海华工纪念馆时,心中满是感慨。我知道,这段历史将永远铭刻在我的心中,成为我人生道路上的宝贵财富。我也希望更多的人能够走进纪念馆,了解华工的历史,传承和弘扬华工精神,让这段被岁月尘封的历史在新时代绽放出更加耀眼的光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