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社会实践网,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成果展示平台
网站首页实践总结实践活动三下乡非遗传承
大学生社会实践网 > 非遗传承

雕手中灰白 塑万物缤纷——岭南灰塑队参加社会实践调研

时间:2024-02-19 14:44:46 关注:
  灰塑,即以特制的石灰为材,雕刻在岭南古建筑的非遗艺术。灰塑起源于唐僖宗中和四年,顺应岭南地区独特的经济、地理、文化环境而生,其图案灵活多变、造型夸张大胆,蕴含着中国工匠用灰、塑灰、秀灰的古老博大的智慧。进入新时代,粤港澳大湾区在文化交流的合作上,也需要加强根源性的共同文化认同,而非遗正承担着这样的功能和使命。然而,作为国家级非遗,灰塑正面临许多发展性难题,如何保护与传承这项“来自天空的艺术”,让共同的岭南记忆植根于人们心中,亟需年轻一代的重新关注。
    为了更好地了解有关岭南古建筑的知识、拓展大学生的文化视野和人文关怀,来自广西师范大学文学院/新闻与传播学院的五位同学,组成岭南灰塑实践队,随同灰塑唯一的国家级传承人,邵成村师傅,在1月11日,带队前往广州荔湾区陈家祠进行实地学习。在珠江三角洲一带的祠堂、庙宇、民居建筑上,灰塑随处可见,而广州陈家祠正是灰塑的集大成者,是后人了解灰塑的重要窗口。在陈家祠的正门前,屋脊的恢宏灰塑带来震撼的视觉冲击。经验丰富的邵师傅,首先介绍了灰塑是岭南古建筑“无处不雕”的体现,与“三雕两塑”共生。而岭南地区潮湿、高温的气候,是灰塑得天独厚的生存环境,它能巧妙解决湿、热、风的气候问题,每一处设计都是为了与环境和谐共存。他强调,灰塑除了看到灰塑表面上的美丽,还要深入地看到,灰塑历经日晒雨淋而不倒,其实背后蕴含的智慧在何处。灰塑的工艺技术已经达到登峰造极的水平,它是中国人在用灰、制灰上沉淀了4600年的珍贵遗产。        走进陈家祠,屋脊、墙面上的各种灰塑庄严繁多,吸引众多游人驻足观看。邵师傅讲解道,灰塑的形象是通过变形与想象塑造而成的,与现代人的理解有较大差异,但正是这些造型夸张、大红大紫的灰塑艺术,表达着人们祈求吉祥、辟邪的心里需求,更是祖先认同、宗族团结的象征。邵师傅重点分析了陈家祠经典的“瓦檐狮子”、蝙蝠等动物图腾造型,这正是灰塑文化中独特的“以怪制奇”的体现。民间艺术将原本外表丑陋、恐怖的动物形象,改造为象征福寿的瑞兽,特别注重用谐音来寓意凶吉。例如蝙蝠口衔铜钱,寓意着“福(蝠)在眼前(钱)”。接着,师傅带领团队走进青砖走廊,以文化传承的肺腑之言,向团队讲解了烧灰砌砖的工匠智慧。师傅强调:越来越多年轻人对随处可见的青砖并不重视,但是看出了烧制的“门道”之后,才会更加理解背后的工艺价值、功能与制作技巧。最后,师傅带领团队前往岭南传统建筑艺术展馆,其中的岭南艺术品,如满洲窗、灰塑、潮州木雕等,均由传承人一手复刻,并融入现代科技,让艺术精品可视、可触、可互动。师傅嘱托团队成员,身为师范专业的大学生,更需要关注传统文化、树立正确的文化观念,珍惜实践机会,承担传承传播使命。
     1月11日下午,团队来到广州花都洛场村八队的花山小镇。花山小镇的灰塑是上世纪众多华侨在碉楼民居中留下的,相较于庙宇中的灰塑,其色彩并不浓烈,饱和度偏低,造型更多以平面雕纹饰为主。花山小镇的灰塑多以黑色为底,白色作为线条,是碉楼主人身份、地位的象征。团队还了解到,灰塑正在进行现代化转型的尝试。花都图书馆艺术家的小型灰塑作品《花都八景》,绘制手法摹仿古典山水画,色调柔和而不失艳丽,巧妙结合书法等,体现灰塑灵活变通的可塑性发展。1月12日,团队部分成员来到花都洛场村修业学校旧址处,现场正在维护修缮,是邵成村师傅未来的灰塑工作室。修业学校的灰塑由师傅亲自监督修复,主要集中在楼顶尖塔处,色彩浓烈,以红、黄为主,体现师傅一向的传统风格与技艺特色。
     为了更好地调查总结出灰塑的发展现状、团队成员胡润元把关注重心放在了民间灰塑的观察上,在广州各地继续进行调查实践,作为团队调研成果的对比补充。1月15日,在广州荔湾区蓬源路、恩宁路等旧西关一带,林立于大路两边的传统骑楼民居,处处可见造型丰富的灰塑图案,多以植物题材为主。在恩宁路的李小龙故居,墙体以黑色青砖为主,灰塑多雕刻在顶楼阳台、门楣处,现场还有外国游人关注。在永庆坊,入口处的巨型立体雕塑作品《木棉花开》吸引众多游人驻足观看,经过成员的随机调查,了解灰塑的年轻群体较少,而灰塑的现代传播更需要结合互联网、多媒体等的大力宣传。1月24日,在拥有九百多年历史的花都新华街的三华村,以资政大夫祠、集之徐公祠(中国同盟会番花分会旧址)等为主要代表的22座装饰有灰塑的古祠堂,形成宏伟的古建筑群,威严壮观。有的祠堂经过翻新,已经让灰塑焕发新的光彩,而三华小学更是利用灰塑资源,作为灰塑的教育实践基地之一,让灰塑文化走进孩子们的心中。三华村的水仙古庙,屋脊上尤为突出的“双龙”造型,更是昭示民间信俗与灰塑文化的融合特色。1月25日,在花都区洛场村十一队至十五队,以文物建筑“先甲楼”为代表的碉楼民居,灰塑常年未经修缮维修,已经逐渐黯淡褪色,但其花鸟为主的民间图案,还依稀可辨认出花都灰塑往昔的繁华与尊贵。然而,范围内的古村拆迁在即,未来这些古建筑及古建筑灰塑艺术何去何从,都面临不小的挑战。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扎实做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系统性保护,更好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推进文化自信自强。通过本次社会实践可见,不论是在庙宇祠堂还是民居民宅,岭南灰塑的保护和发展还面临着诸多现实性的阻碍,固然离不开资金、人力的支持,更离不开社会对传统非遗文化的进一步重视、离不开非遗文化教育的进一步深化和知识性、系统化普及。随着城镇化、现代化的快速发展,民间非遗的生存空间和市场需求正在极速减少,而广州作为粤港澳大湾区的重要中心,广大民众对灰塑的文化认同、对非遗传承人的尊重与理解,其意识层面上,应该进一步加强提升,这些都需要久久为功、坚持不懈的努力。
 
作者:大学生社会实践网 来源:大学生社会实践网
非遗传承推荐
回顶部大学生社会实践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