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探寻福建戏曲、歌舞、书画等文化事业发展历程,学习领悟习近平总书记对“文化遗产保护”与“发展经济”“城市建设”等关系的思考,厚植历史情怀与文化担当。2024年2月25日,福建农林大学数字经济学院山海相遇实践队开展主题为“探寻非遗‘簪花围’,践行文化担当。”的实践活动,赴泉州蟳埔村探寻簪花文化的独特魅力。
“花容月貌浔埔女,鬓发堆翠巧簪花。”2023年初,网络上掀起“簪花围”热潮,各地游客慕名前来体验,带火了蟳埔村的文旅产业。蟳埔村,位于山水环绕之间,风景宜人,古朴安静的渔村,爆火以后发生了什么变化,又如何助力城市建设发展,实践队带着热情与疑问展开调研。
据实践队前期资料查阅与实地考察走访,簪花文化已浸润到村民们的生活中,不可或缺。蟳埔女是中国三大渔女之一,是这里渔女的称呼。蟳埔服饰有着美好的寓意,头上簪花围,象征着勇敢、奔赴、热爱;实践队穿上这身极具蟳埔特色的衣裳,感受着蟳埔女性的坚韧、勤劳。蟳埔女头饰俗称“簪花围”,就是将秀发盘于脑后,用鲜花串成花环,梳成圆髻,穿上骨髻”。蟳埔女簪花围是闽南地区传统特色,已经纳入国家非物质文化之一。这些花环由当地手工艺人用当地特产的花卉精心编织而成,色彩斑斓、款式独特,散发着浓厚的地区特色和文化底蕴。
经前期沟通联系,实践队现场采访了浔埔女服饰头饰非遗传承人黄晨先生。黄晨先生讲述,在政府领导下,与各个传承人及村民们的坚持下,原本濒临失传的浔埔女头饰迎来了转机。通过黄晨先生的介绍,实践队进一步了解浔埔女服饰的悠久历史与文化多样性。黄晨老师表示,“簪花围”的传承,对村庄的经济发展和文化的传承影响重大。他自豪地告诉实践队,簪花文化是蟳埔村的传统,代代相传,是村民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在采访的互动环节,黄晨老师和他的手艺人们向我们示范簪花,并讲述了花环背后的文化内涵和传说故事。实践队在交流中获成长,在体验中促心得。
站在蟳埔海边,实践队员心中留下了深深的感动和思考。簪花文化,不仅是一种传统,更是一种精神,是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我们应该守住优秀传统文脉,继续传承和弘扬这种传统文化,让簪花文化为代表的文化遗产永远流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