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社会实践网,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成果展示平台
网站首页实践总结实践活动三下乡非遗传承
大学生社会实践网 > 实践活动

【暑期社会实践中华文化传承篇】青岛科技大学 “古韵今声”中华文化传承团赴青岛市城阳区开展“网织城阳韵,指间传承魂”实践活动

时间:2024-08-20 17:13:33 关注:
  为深耕细作于传承与弘扬中华民族五千年文明的瑰宝,深刻把握“两个结合”的精髓所在,充分展现社会实践在培育时代新人中的独特育人价值,8月12日,青岛科技大学“古韵今声”中华文化传承团,如同追寻历史长河中遗珠的旅者,踏上了探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征途,深入挖掘非遗文化那穿越时空的恒久魅力,以行动书写对优秀传统文化的新时代传承与颂扬。
  走进韩家民俗村,一股浓厚的渔盐文化气息扑面而来。这里不仅是渔网编织技艺的发源地之一,更是保存了大量珍贵历史资料和实物的地方。活动中,实践团首先参观了渔盐文化博物馆,通过一件件展品,了解了渔网编织技艺的悠久历史和演变过程。
  渔网编织的技艺,如同岁月的长河,从5000年前“渔祖”郎君巧手织就的木筏与麻绳圆网起步,历经明清时期丝线与棉线的细腻交织,直至现代尼龙线网的广泛应用,它细数着人类捕鱼历史的每一次诗意流转,见证了捕鱼方式从古至今的巨大变迁。
  “大海边,沙滩上诶,风吹榕树沙沙响,渔家姑娘在海边,织呀织渔网,织呀织渔网~”民间艺人们合唱着这首每位渔民都耳熟能详的渔歌,开始了渔网编织的技艺展示。
  刘阿姨向实践队员们介绍:“胶州湾以渔为生,男人们出海打鱼,妇女就在家里面织渔网、修补渔网。开始的时候不是尼龙线,是棉线和麻绳,这种渔网在海里面时间长了就容易烂,所以就有了三天打鱼两天晒网的说法。后来科学发达了有了尼龙线,还有机器织网,但是出海回来破损的渔网还得手工修补。韩家民俗村的渔网编织技艺在2020年入选省级非遗,虽然孩子们长大以后不愿当渔民,但是这门手艺不能丢掉。”
  随后,实践队员们在民间艺人们的指导下,亲身体验了渔网编织。从备料、织网、扎网泡到打网沿、装网,每一道工序都蕴含着匠人的智慧和汗水。实践队员们手持梭子、织板,认真聆听刘师傅的讲解,仔细模仿每一个动作,虽然初次尝试显得生疏,但那份对传统文化的敬畏和热爱却溢于言表。
  此次实践活动,不仅为城阳区渔网编织技艺注入了新的活力,也为传承中国传统手工艺贡献了一份力量。韩家民俗村非遗传承人刘阿姨表示,未来将继续加强与学校、社区等各方的合作,通过更多类似的实践活动,让更多人尤其是青年一代了解并参与到传统手工艺的传承中来,共同守护这份宝贵的文化遗产。
  经过深入实地的考察、亲自动手的尝试与细致入微的探究,实践队成员们无不被渔网编织技艺的精妙绝伦所打动,对承继这一古老智慧的责任感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内心的文化自信与民族自豪感亦随之澎湃。展望未来,实践队计划将此次学习与体验的精髓,精心打磨,向中外学生广泛传播,以实际举措展现我国渔业文化的独特魅力,娓娓道来中国故事,为渔网编织技艺的延续与创新贡献青春的智慧与力量!
作者:梁瑞鹏 杨啸 来源:青岛科技大学
实践活动推荐
回顶部大学生社会实践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