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践单位:山东大学历史学院“同心筑梦”国家安全宣讲团
实践时间:2025年1月20日
实践参与成员:周若芊
1月20日下午,我来到了广东省东莞市厚街镇的新围社区,与20余名7-14岁的孩子一起,以古鉴今,在国土安全问题上知古、明今、望未来,希望以此在孩子们的心灵深处播种下对国家安全的深刻感知与坚定认同。
宣讲活动以习总书记于2014年首次提出的总体国家安全观为序章,深入浅出地向孩子们阐述了国家安全作为民族复兴根基的重要性,以及维护国家安全人人有责。
考虑到孩子们的年纪较小,对于国土等概念可能不太清楚,因此宣讲的中段主要以“讲故事”的形式,向孩子们讲述和解释发生在过去和现在的维护国土安全的故事,力求让孩子们更轻松、更明白、更牢固地认知国土安全。
在历史的回眸部分,我以唐代诗人王昌龄的《出塞》作为导入,“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得益于当今对传统文化的重视,不少孩子都读过,甚至明白其中包含的情绪——戍边战士巩固边防的愿望和保卫国家国土安全的壮志,很快就认识到我国重视国土安全的传统。
导入之后,我又向孩子们叙说了两个发生在清朝的边防故事。第一个故事讲的是清朝廷为保护北方边疆与沙俄的战斗,中俄雅克萨之战爆发,战争的结果以清军胜利而告,使清东北边境在以后150年里基本上得到安宁的局面。第二个故事讲的是清政府在鸦片战争中抵抗英国,由于清政府忽视国家安全问题,老旧过时的海防大炮与帆船无力抵抗英军的巡洋舰,最终在1842年8月29日无奈与英国签订了中国近代史上第一个不平等条约——中英《南京条约》。此后战争的失败和一系列不平等条约的签订,使近代中国丧失了完全主权。
两个故事的对比和中国在近代的悲惨经历使孩子们伤心和沮丧,他们既更充分地认识到国家安全对于民族生存与发展的重要性,又明白了“落后就要挨打”的道理,认识了国家发展和加强军事力量的必要性。不过,当今的中国繁荣、昌盛、强大,被保护得很好的孩子们难免认为当今世界一片祥和,清朝发生的一切离自己很远,于是,我又为他们讲述了2020年发生的中印冲突。即在2020年6月,仅仅不到五年之前,由于印度越线挑衅在中印边境加勒万河谷地区发生的造成人员伤亡的严重冲突。在政府和官兵们的付出下,到2021年2月,中印双方达成共识,开始组织脱离接触的队伍,边境地区局势得到进一步稳定。了解了中印冲突,孩子们对当前的世界局势有了更清晰的认知,更希望能为国土安全出力。
于是,我又向孩子们介绍了几样作为普通学生,在日常生活中为维护国土安全所力所能及的行为。一是可以了解一些与国土安全相关的问题,比如国土面积、国土的最南端和最北端等。二是在社交媒体、网络论坛等平台上,不发表、不传播可能危害国家安全的信息。
本次宣讲顺利结束,宣讲的过程中孩子们专注听讲、认真回答问题、并适时提出疑问。这一幕幕专注的场景,无疑是他们内心对国土安全问题产生深刻共鸣与诸多启发的最好证明。我们有理由相信,这次独特的宣讲经历,已在他们心中种下了关于国家安全认知的种子,待时机成熟,必将成长为保家卫国的参天大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