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社会实践网,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成果展示平台
网站首页实践总结实践活动三下乡非遗传承
大学生社会实践网 > 实践活动

非遗活态传承与乡村振兴同频共振 西建大学子探路华阴老腔新生之道 ——千年古韵遇上青春力量 双泉村的文化突围观察

时间:2025-02-16 关注:
2025年2月在渭河与黄河交汇处的双泉村,西安建筑科技大学资源工程学院的7名学生,正在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华阴老腔绘制新时代传承图谱。这场持续7天的实践调查,揭开了传统艺术赋能乡村振兴的破局密码。
 
 一、传承危机倒逼创新实验
在张喜民非遗工作室,泛黄的工尺谱手抄本与电子编曲设备形成鲜明对照。"现在能唱全本《劈山救母》的不足10人,平均年龄68岁。"这位国家级传承人的叹息,道出了华阴老腔的现实困境。实践队的调研数据显示:近五年间,双泉村从事老腔演艺的村民极速锐减,青少年传承者断层率高达93%。
 
面对生存危机,老腔艺人们已启动"新传统主义"改造计划:将《借赵云》等经典剧目进行VR场景重构,开发《老腔·黄河》沉浸式文旅演出,在短视频平台开设#一分钟老腔教学#话题,播放量突破2.3亿次。"我们不是要改变老腔的魂,而是给它装上时代的翅膀。"张香玲老师向实践大学生们展示着手机里95后学员的练功视频。
 
二、艺术振兴的乡村方程式
实践队在双泉村发现了独特的文化经济模型:老腔演艺收入每增加1万元,可带动农家乐、民宿、手工艺品等周边产业增收4.7万元。这个曾经因老腔复兴创下年接待游客28万人次的"网红村",如今正经历转型阵痛。
 
 三、守正创新的传承辩证法
在双泉村文化广场,一场关于传统与现代的对话正在上演。张喜民团队新编的电子老腔剧《黄河谣》引发热议:87%的年轻观众给出好评,但68%的老艺人认为"失了韵味"。
 
"创新不是空中楼阁,必须建立在扎实的传统功底之上"张香玲指着工作室墙上的"传习十诫"强调,所有改编剧目必须通过由老艺人、戏曲专家、观众代表组成的评审团表决。这种审慎的创新策略已见成效,2024年新创剧目的观众复购率同比提升42%。
 
四、青春力量注入文化深流
 
"非遗传承需要更多这样的青春合伙人。"华阴市非遗保护中心主任李明哲表示,当地将设立高校实践基地,把学生们的金点子转化为政策工具箱。张香玲老师还带领团队一起走进校园,随着"老腔进校园"工程持续推进,近三年青少年传承者数量实现从0到37的突破。

 
当新一代开始了解这千年唱腔,当网络上响起苍劲的老腔声,这场传统与时代的对话正在重构文化传承的方程式。华阴老腔的突围之路证明:非遗保护不是博物馆式的封存,而是要在时代脉搏中找到新的节拍。正如双泉村口那棵见证百年兴衰的老槐树,文化传承的根系越深,创新的枝叶才能愈发茂盛。
作者:大学生社会实践网 来源:大学生社会实践网
实践活动推荐
回顶部大学生社会实践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