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社会实践网,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成果展示平台
网站首页实践总结实践活动三下乡非遗传承
大学生社会实践网 > 实践活动

山东财经大学临沂调研:解锁红色沂蒙体育消费破局的“密钥”

时间:2025-04-01 关注:
青春丈量民生 数据传递温度—临沂市三区联动开展城乡居民体育消费调研
 
 
  (通讯员:王艺蒙)2025年伊始,一场覆盖临沂市三区的城乡居民体育消费调研如火如荼展开。来自山东财经大学的青年学子们组成三支分队,深入河东区、兰山区和临港区的街头巷尾,用问卷记录数据,用脚步丈量民生。他们既发现了城乡体育消费的差异特征,也捕捉到电商冲击下体育产业的新变革,更见证了普通百姓对健康生活的真实期盼。这场调研既是学术实践,更是一次青春与时代的对话。
  
  基于对临沂市区与县城人口分布、经济发展程度以及体育设施布局的深度洞察,分队科学划分出多个极具代表性的调研区域。在热闹繁华、人流量大的市区商业中心,充满生活气息的社区活动广场,以及活力四射的大型体育场馆周边,都能看到队员们忙碌的身影;在县城,当地熙熙攘攘的集市、文化氛围浓厚的广场和充满青春朝气的学校附近,也成为了重要的调研据点。合理的区域划分,如同一张精密的大网,确保问卷触及不同生活环境、不同消费层次居民。
  
  为进一步扩大调研覆盖面,分队创新性地采用线上线下融合的发放模式。线下,队员们分组行动,带着真诚的微笑与礼貌的态度,向过往居民递上问卷,并耐心细致地阐释调研目的和填写规范。遇到年龄较大或文化程度有限的居民,队员们更是主动伸出援手,逐题询问、认真记录。线上,借助社交媒体平台的传播力与实地宣传的影响力,电子问卷链接广泛发布,通过社区群、朋友圈等渠道呈指数级扩散,吸引众多居民踊跃参与。
  
  为保证调研结果的科学性与可靠性,分队针对不同年龄、职业人群制定了详尽的抽样计划。年龄层次上,充分考量儿童(12岁以下)、青少年(13-22岁)、青年(23-34岁)、中年(35-60岁)和老年(60岁及以上)人群的特点,设定合理样本比例;职业方面,将公务员、企业职工、个体经营者、自由职业者、学生以及退休人员等各类职业群体全部纳入调研范畴,实现全方位覆盖。
  
  在问卷发放的同时,分队高度重视居民的反馈意见,将其视为优化调研的宝贵资源。队员们认真倾听居民的每一个疑问、每一条建议,并及时反馈给问卷设计团队。如居民反映社区体育器材相关问题,分队迅速简化并解释问卷中相关表述;居民提议增加家庭体育消费问题,分队也当即采纳并完善问卷。
  
  凭借科学合理的问卷发放策略与积极有效的反馈收集机制,临沂分队成功汇聚海量高质量问卷数据,为后续深度剖析临沂居民体育消费行为、精准把握市场需求筑牢了根基,也为调研工作的圆满完成迈出了坚实有力的一步。
  
  青春力量聚焦临沂体育消费调研:探寻发展新契机  
  兰山调研:突破困境寻真相—2300份问卷里的民生密码
  
  在体育产业发展的浪潮中,山东财经大学的青年学子们活跃在临沂市的各个角落,开展体育消费调研。他们用青春的热情和专业的素养,深入兰山区、河东区和临港区,为探究体育消费现状、推动体育产业发展贡献力量。今天,让我们一同走进他们的调研故事。
  
  兰山区的调研团队在队长马文馨的带领下,邵佳仪、孙瑞卿等七人深入社区街道、体育场馆和商业综合体。项目初期,线上问卷回收率不足30%,传统调研方式遇冷。团队迅速转变思路,采取“服务换数据”策略。他们帮助俱乐部录制vlog,以此换来访谈机会;联合社区举办亲子运动会,在欢乐氛围里观察居民的体育消费习惯。这一创新之举成效显著,有效样本量在两周内增长了3倍。
  
  随着调研深入,海量数据带来新挑战。在入户调查时,专业术语让许多居民困惑,如58岁的张大爷对“年度体育消费金额”不知如何填写。团队连夜将12项专业表述转化为通俗易懂的语言,像把“体育消费场景”细化为“买装备、看比赛、请教练”等具体场景,在“健身频率”选项旁添加“每周跳几次广场舞”的类比说明,还增设“选项解读员”进行引导式提问。最终,团队成功回收线上线下2300份有效问卷,勾勒出兰山区体育消费规模不断增长的趋势。在探访全国最大的体育用品采购基地时,商户们反映的“电商冲击”“库存压力”等问题,也让团队对线上体育用品消费有了更深入的认识。
  
  河东探索:多元调研解难题—线上线下双轨并行,绘制体育消费立体画像
  
  河东区的调研团队同样成绩斐然。马文馨带领郁章萍、王艳华等人,采用“线上+线下”同步推进的多元化调研方法。线上分发600份问卷,线下发放500份,调研内容涵盖体育消费支出、方式和观念等多个维度,力求全面反映河东区体育消费现状。在河东吾悦广场发放问卷时,团队遭遇受访者配合度不高的难题,但队员们凭借积极的态度和不断优化的沟通技巧,耐心指导居民填写问卷,提高了调研效率和数据质量。他们还利用社交平台扩大调研覆盖面。
  
  在基层调研中,河东区团队收获了温暖与启发。河东区人民医院门卫大叔的热心支持,为团队注入了新动力。在凤凰岭街道、郑旺街道,团队发现学校对体育锻炼越来越重视,学生参与积极性很高,但当地体育用品商店匮乏,乡镇体育设施更新与维护不足,许多学生只能依赖线上购买体育用品,这反映出线上体育经济的发展趋势。团队希望通过调研成果,为乡村体育发展提供切实可行的建议。
  
  临港行动:深入基层探需求—健身房与菜市场的消费辩证法
  
  临港区的调研由王艺蒙等同学负责。他们走进健身房、农贸市场和街头商铺,与不同人群交流。在健身房,得知价格适中的减脂课程最受欢迎,高端定制课程占比仅10%;在农贸市场,摊主赵阿姨讲述儿子网购高价球鞋的故事,展现了代际消费观念的差异;在社区商铺,发现羽毛球拍销量好,但高价专业款少有人问津,附近小学周边跳绳、毽子等器材购买频繁,呈现出“高频低消”的体育消费特征。在短短三天内,团队完成有效问卷159份,深度访谈13人次,收集典型案例11个。
  
  当青春邂逅大地
  
  三支队伍,三种视角,却共同勾勒出临沂体育消费的立体图景:河东区揭示了乡村体育服务的"最后一公里"难题,兰山区捕捉到数字经济对传统体育产业的冲击,临港区发现了不同世代消费理念的和解可能。
  
  正如队员们在复盘会上所言:"比数据更重要的是读懂数据背后的人"。这些年轻人带走的不仅是11个典型案例、2300余份问卷,更有一份对民生需求的深刻理解。据悉,全部调研成果已汇编成册提交临沂市政府,其中关于"社区体育设施适老化改造""青少年体育消费引导"等建议,有望纳入2025年民生实事项目。
  
  在这场青春与时代的对话中,理论在田野中扎根,数据在烟火里升温。当大学生们把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时,体育强国的梦想也正照进现实。
  
  这些调研成果意义重大,不仅为城乡体育消费差异研究提供了丰富的数据支持,也揭示了基层群众对体育服务的多元需求。调研团队将成果以报告形式提交给地方政府部门,为优化公共体育资源配置提供参考。对于参与调研的学子们来说,这不仅是一次学术实践,更是他们成长的宝贵经历。他们在调研中收获了友谊,提升了实践能力,深刻体会到社会调查要深入群众、倾听民声。未来,他们将继续关注基层体育事业,为推动体育经济高质量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让我们共同期待这些调研成果能为临沂市体育产业发展带来新的机遇,让体育消费更好地服务民生,让体育事业在这片土地上绽放更加绚烂的光彩。
作者:王艺蒙 来源:山东财经大学
实践活动推荐
回顶部大学生社会实践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