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社会实践网,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成果展示平台
网站首页实践总结实践活动三下乡非遗传承
大学生社会实践网 > 实践活动

用好红色资源,传承红色文化

时间:2024-07-12 00:22:10 关注:
2024年7月1日下午3点,苏州市相城区分队在太平老街集合,开启了分队的第三次征程。走进老街之前,几座高高的尖顶建筑物吸引了实践队员们的注意,队员顺道一探究竟。据了解,这几座像蒙古包一样别具特色的砖房便是荻溪粮仓,即民国时期的裕元米厂旧址,也是六七十年代备战备荒的重要粮仓。雨稀稀落落的下着,实践队员们走在独具江南特色的乡间小路上,青砖绿瓦,真可谓是烟雨江南。首先映入实践队员们眼帘的是中共苏州县工作委员会旧址,这里是抗战初苏州地区第一个县级党组织。但刚踏入其中,却发现是一间茶馆,据随行的陈志峰老师了解,当时的中共党员为不被日军发现,且能有效传达信息,正是通过这些店铺来秘密接头。
实践队员们跟随陈老师的脚步,走进了“星火燃起”馆内,在这里充分还原了抗战时期翁迪民同志的书桌,书桌分别陈列着《我在东路的一段经历:翁迪民回忆录》《吴县烈士传》等书籍;毛泽东《关于新四军进行游击战的指示》等资料复印件;江南特委在此编辑、刻印、发行的综合性刊物《江南》、苏州吴县各界“抗日联合会”刊印的《农民》小报等,并展示了各地收集的关于“江抗”历史的老照片。实践队员们仔细地阅读墙上的资料,那一张张红色地图、一幅幅抗战时间线表,都是苏州人民打击日寇,捍卫国家主权尊严的见证,仿佛带领他们回到了那战火纷飞的年代,乱世下的英勇事迹,无比使之驻足,使之动容。
阳光穿过金黄的古银杏树叶洒落在石板路上,在这满载红色遗迹的石板路两旁,一边是一座座明清古建民宅,临河而立、枕水而居,另一边是数条蜿蜒的水道,在粉墙黛瓦间,日夜流淌不息。记载太平老街历史记忆的荻溪文史馆,安静地矗立在小巷的中段,一幅略显破旧、文字模糊的太平老街介绍板之后。
走进荻溪文史馆,首先映入眼帘的是太平镇旧时的模型,模型上水乡太平一目了然,生动还原了当时太平地区的风貌,文史馆详细介绍了太平镇在抗日战争时期新四军作战在阳澄湖地区可歌可泣的光辉历史,也收藏着许多有关太平历史文化的藏品,其中有王氏族谱,历年来出土的陶罐及瓷器,还有太平镇的水乡服饰,农具等其它具有当地特色的生活用具。实践队员们跟随老师来到了二楼,看到了许多从未见过的物品,如骆驼担、饭筲箕等。一旁的当地人介绍道:“饭筲箕是农忙时,农民把做的饭放在里边,带到田边,为了省时间饿了就在田边吃饭,饭经常是馊的,吃了继续干农活。”实践队员们听完介绍,眼前仿佛出现了一幅当时农民干农活的场景,也激发了队员们对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的热情。
最后,实践队员们一起走入王皋故居,首先看到的是王皋像,王皋像庄严肃穆,让人肃然起敬。查阅资料了解到,王皋为南宋太尉、柱国太傅,位列三公,是抗金名将。王氏注重家谱修订,注重对后人的教育,每一代都严格履行“燕翼贻谋”的责任,才得以让“三槐世泽”源远流长。王氏家风、家规家训也对当代党风廉政、家风教育、品格塑造具有深远的教育意义。在馆内实践队员们感受到了历史的厚重感以及正直淳朴的家风家训和赤诚的爱国情怀,激发了队员们对中华传统文化的兴趣。
习近平总书记曾这样展望:“用好红色资源 ,赓续红色血脉 ,努力创造无愧于历史和人民的新业绩。”“苏州非主城区红色资源调研”实践团队通过发掘更好的红色资源去更好地传承红色文化,成员们深入各级乡镇,在老街小巷中探寻红色遗址,感受红色文化,学习红色精神。在此次红色调研中,队员们深深受到了红色文化的熏陶,也更加明确了青年学生的爱国情怀与时代责任。在未来,实践团队将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用好红色资源,传承红色文化。
 
作者:钦一洲 来源:泰州学院
实践活动推荐
回顶部大学生社会实践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