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国家发展进程中,”三农“问题占据着基础性地位,它是稳固社稷民生的关键所在。而乡村特色大棚的兴起,改变了传统的农业结构,成为了解决“三农问题”的有效途经。为深度了解农业大棚在乡村振兴进程中的重要作用,2025年1月10日,曲阜师范大学地理与旅游学院“情系三农”社会实践团队前往日照市东港区南湖镇西沈马庄村,深入乡村开展实地调研,探究农业大棚在解决“三农”问题方面的作用及成效,亲身体会乡村振兴的有效方法和途径。
政策驱动,厚植产业根基
实践队员到达西沈马庄村村委会后,与该村党支部书记赵龙新进行深入交流,探讨乡村特色“一户一棚”模式的发展问题。赵书记向实践队员阐述,“一户一棚”发展之初由于乡村发展机会有限,大量青壮年劳动力外流,人才流失严重,导致大棚建设与运营缺少专业人力支撑。同时,建设农业大棚需要购置搭建材料、灌溉设备、温控系统等,前期资金投入大,村民们仅凭自身难以负担。”在了解农业大棚的发展问题之后,实践队员分成三个小组,分区域对西沈马庄进行实地考察,与村民进行访谈和了解该问题的解决情况,旨在了解基层实际情况。通过访谈,实践队员了解到党支部为解决这一根本性问题,为返乡务农的村民主动提供创业培训、项目指导、资金支持等,同时组织本地农民参加各类农业技能培训,从大棚搭建技巧到作物品种选择,为村民提供全方位、手把手的指导。在党支部的引领下,“一户一棚”模式逐渐走向正轨,为乡村振兴注入新活力。
图为实践队员与赵书记进行深入交谈。刘晓然 供图
投身种植,共绘乡村新篇
在深入乡村的过程中,实践队员们见证了乡村大棚的发展情况,农民们的身影穿梭其间,忙碌不停,一位正忙于收获西红柿的村民表示,”农业大棚在乡村落地生根后,村民们的日子越过越红火。过去,村民们靠天吃饭,收入微薄,如今依赖农业大棚,不仅产量稳定,还能凭借反季节优势卖上好价钱。“这种天翻地覆的变化体现村民们全新的精神面貌。他们不再是面对土地只能被动等待的旁观者,而是主动出击的实干家。村民们全身心投入农业生产中,用双手与汗水心情耕耘土地,在乡村振兴的道路上大步迈进。
图为西沈马庄村村民赵女士正在打包整理刚从大棚中采摘的西红柿。华曦 供图
绿色经营,拓宽增收路径
在实践调研中,实践队员在村民的引领下来到农业种植合作社,进入合作社大棚进行实地参观。进入大棚的路上,队员们发现合作社种植大棚外的墙面上醒目的写着所种农产品的功效,从果蔬富含的各种维生素、矿物质对人体健康的益处,到不同作物独特的营养价值,都介绍的清清楚楚。合作社负责人表示,”这种设计,是让前来体验农家乐的游客直观感受到农产品的魅力,收获满满的知识。“进入大棚后,实践队员观察到种植、圣女果、蓝莓、辣椒、西葫芦等多种农作物,避免了单一作物带来的病虫害风险和土壤肥力下降问题。工作人员王女士向实践队员介绍,合作社始终坚持绿色发展理念,大力推广绿色生产技术。引导农民使用有机肥、生物防治病虫害等绿色种植方式,减少化肥、农药使用量,降低农业面源污染。鼓励利用太阳能、风能等清洁能源为大棚供电,推动农业大棚节能减排。通过发展生态农业大棚,实现农业生产与生态保护的良性互动,守护乡村的绿水青山,打造宜居宜业的美丽乡村。
图为工作人员介绍大棚生产情况。甘唯萌 供图
本次实践活动圆满结束,实践队员经过实地调研,深入分析大棚种植业对当地农业发展的影响,其中党组织的带动和基层村民的配合十分重要。党组织牵头成立农业种植合作社,整合资源、优化生产,成为乡村振兴的强大引擎,同时村民们坚定不移地支持党组织的工作,在走访过程中,实践队员们深切感受到当地村民对乡村振兴的高度认同、全力支持,彰显出村民和党组织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的深厚情谊。在新时代浪潮下,作为大学生的实践队员们亦将与时代同频共振,携手探索助力乡村振兴的创新之路,用青春的智慧和力量,为乡村振兴添砖加瓦,绘就美丽乡村。(通讯员 华曦)
图为曲阜师范大学“情系三农”实践队合影。李浩宇 供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