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社会实践网,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成果展示平台
网站首页实践总结实践活动三下乡非遗传承
大学生社会实践网 > 非遗传承

悠悠古韵传,灰塑窥智慧

时间:2024-02-20 21:05:12 关注:
灰塑是中国传统民间艺术的一种形式,作为一种非物质文化遗产,灰塑不仅承载着丰富的历史记忆和民间传统,还是人们对祖先智慧和传统价值观的追溯与思考。通过灰塑,观赏者可以窥探到历史人物的风采、地方风情、民俗传说的神秘和家族文化的传承。广州作为灰塑的中心,对整个粤港澳大湾区的灰塑发展具有辐射作用,有利于加深三地居民对非遗文化的认同感。然而,新时代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灰塑在大湾区的传播与传承依然存在挑战。
2024年1月11日上午,广西师范大学岭南灰塑小队成员在广州市荔湾区陈家祠开展了一次线下调研,旨在加深对灰塑知识的了解,激发学生们的审美能力、想象力和创造力,在更大范围内对灰塑进行宣传,吸引更多人投入到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传的行动中,保护中国传统民间艺术的瑰宝,
初窥灰塑,解其功用。为了带来更好的学习效果,本团队负责人在实地调研前首先与灰塑国家级传承人邵成村师傅进行了前期的沟通与协调,荣幸邀请到邵师傅进行专业的讲解。陈家祠历史悠久,是岭南古建筑的代表之一,蕴藏着丰富的文化遗产和深厚的历史内涵,其中最引人注目的珍品之一就是陈家祠的灰塑。灰塑作为一种传统的艺术形式,凝聚了工匠的智慧和精湛的技艺。团队成员在邵师傅的带领讲解下,拨开灰塑的层层面纱对灰塑有了更为整体全面的认识。邵师傅介绍灰塑的结构、部件、色彩、造型、材料都有它特殊的依存环境,在户外能风吹雨淋几百年而屹立不倒,与大自然的和谐生存息息相关,每一处都体现了工匠的智慧,因而也位列“三雕两塑”之一。陈家祠灰塑作品包含了丰富多样的主题,通过精湛的雕刻技艺和细腻的表现手法将人物形象、动物、景物等栩栩如生地呈现给来访者,为建筑增添独特的装饰与点缀。步入陈家祠,从具有地方风情而形态各异的瓦檐狮子,到进行变形化塑造的蝙蝠,无不体现着匠人的智慧与祖先对后人的美好祝福与期望。
触摸历史,感受文化传承。跟随邵师傅的脚步与讲解,团队成员更进一步认识到陈家祠的灰塑不仅仅是一种简单的装饰物,更是一种故事和象征的体现。邵成村师傅说到:“祠堂建造灰塑,有不同的身份就会有不同的灰塑造型组合。后人以这样的方式对前人进行纪念,不是以做大官、赚大钱为纪念他们目的,讲求的是做人要做的是——一个尊贵的人,其实是真正受人尊敬的人。”因而灰塑作品可以传递历史事件、家族传承、民间传世、期盼愿景等,作为民俗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承载着丰富的文化历史记忆。同时陈家祠灰塑也反映了先人对家族、社区和传统价值观的理解和呈现。通过陈家祠灰塑的展示和传播,可以延续和弘扬中国传统文化,让后代子孙更好地了解和认识自己的文化根脉。
从团队成员的专业出身出发,深耕灰塑行业几十年的邵师傅对灰塑的未来与教育传承传达的自己的期望。邵师傅说到:“你们是读教育的、学师范的,(我也希望你们要珍惜实践的机会,要承担使命,)让我们的文化存活下来,让每个人都能够理解。”灰塑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不只是是静态的,也是活的、流动的“教科书”。陈家祠灰塑作为一种文化教育的载体,能够激发人们对传统文化的兴趣,让人们在欣赏中学习、在观察中领悟,感受传统文化对于个人品格、家庭关系和社会凝聚力的重影响,培养和弘扬传统的美德和道德观念。
2024年1月11日下午,团队成员跟随灰塑来到广州花都区洛场村八队的花山小镇。在这里,团队成员见到了与陈家祠风格稍异的灰塑,他们大多是遗留在碉楼建筑上,与祠堂大红大绿的色彩冲击不同,更多考虑与民居和周围的环境相契合。在这里,团队成员在参观的过程中也发现当地居民对灰塑进行了“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在不破坏原有建筑构造和灰塑装饰的基础上,居民将灰塑改造成了具有岭南特色的民居或餐厅,实现了古建筑的保护和非遗产业的创新性发展。接着团队成员来到了花都洛场村修业学校旧址处,这里将成为邵师傅的工作室,,融入了灰塑的特色正在进行修缮改造。
文化遗产是历史的见证,是文明的积淀,是民族的精神财富。保护文化遗产,不仅是保护历史,更是保护我们的文化自信。非物质文化遗产承载着民族的历史记忆、价值观和生活方式,保护和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不仅是对一种传统工艺的延续,还是对民族精神的一种延续,对先人思想之韵的传承。灰塑代表着特定地区的文化传统和历史记忆,通过传承这些技艺和知识,能够帮助它们减少现代化冲击的影响,为后代提供学习和发展的机会,让先人的智慧在新时代绽放别样光彩。
 
作者:大学生社会实践网 来源:大学生社会实践网
非遗传承推荐
回顶部大学生社会实践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