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寒假期间,一支由四名跨学科大学生组成的"水润万物"社会实践团队走进长沙市多个商业区与社区,围绕城市建筑中水处理系统的应用现状展开深度调研。通过实地勘察、水质检测与科普宣传,团队用专业知识为城市水资源循环利用建言献策,以实际行动践行生态文明理念。
多元协作,实践赋能 团队汇聚土木工程、生命科学、人文传播与计算机领域的专业力量:土木工程学院队长龙彦统筹调研动线,带领组员穿梭于写字楼与商圈;生命科学学院袁科吉运用水质分析技术破解数据密码;人文学院范宇婷用推文记录实践点滴;计软智学院梁承晔搭建数据库实现信息可视化。
多学科交叉的优势在调研中充分显现:从建筑排水管道的实地测量到污水样本的化学检测,从问卷数据的统计分析到节水知识的创意传播,团队成员各展所长,在实践中探索学科融合的无限可能。
脚步丈量,数据说话 调研分为年前文献梳理与年后实地勘察两阶段。
团队组员通过分析长沙市近五年水资源公报,锁定岳麓区、天心区两大用水核心区域。正月初十一,调研正式启动:在福天商业广场,组员逐层记录排水管道规格;于黄兴路步行街,他们对比新旧商圈的中水设施差异;深入白鹤咀社区中心,探访居民对节水技术的认知度。
团队展示调研数据时指出,商业体建筑设计与节水需求存在错位现象,王府井大楼的建筑面积大于步步高商业广场,但是其内部的洗手间数量远不如后者。更令人关注的是,团队联合湖南华测检测公司对污水样本的检测发现,步步高广场美妆区废水磷含量远超其他区域均值。美妆产品清洗废水直接排入下水道,可能加剧水体富营养化。
科普润心,青年担当 2月11日清晨,长郡中学教室里,团队两位组员来到这里准备开展节水科普活动。上课铃响,团队成员用简洁生动的语言,结合生活实例,向学生们讲解中水处理原理。了解污水经沉淀、过滤、消毒等工序变为清水的过程,深刻领悟到节水的重要性。
当日午后,组员们来到五一广场,向过往行人发放长沙市用水情况调查问卷。他们礼貌地讲解调查目的,许多行人被打动,认真填写问卷并分享用水习惯。一下午便收集到二百余份有效问卷,为后续分析城市用水、制定节水策略提供了数据支撑。
以知促行,步履不停 “从实验室到城市街头,从数据图表到居民笑脸,这次实践让我们真正触摸到了专业的温度。”组员在实践日记中写道。
这支年轻团队用脚步串联起理论与现实的桥梁,在寒风中书写着新时代青年的绿色答卷。他们的故事证明:每一滴水的重生之路,都闪烁着青春智慧的光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