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家庭是人生的第一所学校,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要给孩子讲好“人生第一课”,帮助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要“健全学校家庭社会育人机制”“弘扬中华传统美德,加强家庭家教家风建设,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这也进一步引起社会和家长们对家庭教育的关注和重视。
“双减”政策致力于扭转功利化教育,把时间交予家庭,这对农村家长的家庭教育能力提出挑战。其中保定市易县和阜平县分别于2017年、2020年脱贫,经济与教育虽逐步向好,但农村小学教育与城市学校仍有差距,两县农村小学在开展家庭教育指导服务时困难重重。
为探索脱贫县农村小学家庭教育指导服务的发展经验,更好地进行调研,华北电力大学保定校区马克思主义学院潮头静虑“挑战杯”团队来到阜平、易县进行实地考察。该团队从2024年初到2025年初,阶段性地开展了多次实地调研。
构建家校共育红色传承体系易县阜平拥有丰富的红色文化资源,以此为契机,学校和家庭共同打造红色教育模式。线上,通过 “易县阜平红色教育” 专属 APP,教师定期推送红色故事、本地革命历史资料,家长和孩子一起学习交流,并在平台分享心得感悟。线下,学校与家长携手组织每月一次的红色主题研学活动,带领孩子们参观狼牙山五壮士纪念馆、晋察冀边区革命纪念馆等本地红色景点,由家长志愿者和景区讲解员共同为孩子讲解革命事迹。学校还可每月举办一次红色教育主题家长会,邀请老革命家、党史专家为家长讲述红色文化内涵及教育意义,让家长掌握将红色教育融入日常家庭教育的方法,培养孩子的爱国情怀和坚韧品质。
开展贴合当地需求的家长培训考虑到易县阜平部分农村家庭以农业、手工业为主要经济来源,编写具有本地特色的家庭教育教材。内容除基础教育技巧外,着重加入如何引导孩子参与家庭产业发展,如易县的磨盘柿种植、阜平的大枣种植及传统手工艺品制作等方面知识。邀请农业技术专家、本地手艺传承人和教育工作者组成讲师团,深入各村小学开展季度性培训讲座。培训形式采用集中授课与实地操作相结合,例如在枣树种植季节,讲师团到田间地头,一边指导家长枣树修剪、施肥等技术,一边教导家长如何引导孩子观察植物生长、记录数据,培养孩子科学探究精神和对家庭产业的责任感。同时,组织家长经验交流集市,在易县、阜平的农村集市日,设立家庭教育交流专区,让家长们在日常交易的同时,分享教育经验,互相借鉴学习。
利用本地资源开展亲子实践易县阜平自然风光秀丽,依托这一优势,组织家长和孩子共同参与自然探索活动。在春秋季节,学校联合家长组织亲子登山活动,如攀登易县的狼牙山、阜平的天生桥瀑布景区周边山峰,在登山过程中,家长和孩子一起观察植物、辨认鸟类,学校老师提前准备自然科普手册,让家长引导孩子学习自然知识,培养孩子观察力和对大自然的热爱。此外,结合当地民俗文化,如易县的摆字龙灯、阜平的平阳小调等,定期举办亲子民俗文化节,家长和孩子共同参与民俗表演排练、制作民俗手工艺品,通过亲身体验,传承本地民俗文化,增强孩子对家乡的认同感和归属感,也进一步促进亲子关系的和谐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