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社会实践网,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成果展示平台
网站首页实践总结实践活动三下乡非遗传承
大学生社会实践网 > 实践总结

红军精神,光照千秋

时间:2024-02-17 13:21:42 关注:

  (通讯员韩伊真)黄河如巨龙般穿越崇山峻岭,最终汇入东海,而在其东岸的循化县,它冲刷出一片肥沃的谷地。这片土地不仅滋养了生命,更见证了西路红军坚定不移的革命信念。

  2024年1月30日,中南大学人文学院的“红一团队”踏上了循化撒拉族自治县的查汉都斯乡红光村,进行寒假社会调研。在这里感受那段令人难忘的历史往事,探寻人们传承红色精神,发展红色产业的坚实履痕。

  走进红光村的大门,映入眼帘的是方型尖顶状的西路红军纪念碑,上面雕刻着“红军精神,光照千秋”“魂系昆仑,志壮山河”“忠心不易,豪气永存”“红军精神如黄河奔流英雄业绩与积石永存”的碑文,纪念碑不算高大,但其行云流水的碑文却道尽了西路红军赤胆忠心永不变色,初心使命永不忘怀的如炬信仰。

  路过纪念碑,往下走,便是红军先烈修建的红光清真寺与红光小学。

  1936年10月,中国工农红军在甘肃会宁胜利会师后,红四方面军主力率五军、九军、三十军等部队根据中央指示组成西路军,赴河西走廊执行在河西建立革命根据地和打通国际交通线的任务在河西走廊遭到国民党西北军阀马步芳、马步青数十万人的围追堵截。红西路军指战员进行了顽强战斗和残酷斗争,但终因红西路军在内无给养、外无援军的极端困难条件下,孤军奋战4个多月,于1937年3月惨遭失败。西路军指战员除壮烈牺牲的人以外,12000余人不幸被俘,押送至西宁6200余人。

  1936年至1946年,马步芳将被俘西路军指战员400多人组成“工兵营”押解到循化县古什群峡南岸的赞卜呼(今红光村)、建设堂、占群等地修建房屋、伐木垦荒、开山筑路。共计开垦荒地1700多亩,修建巨型水车5架,住宅围墙60多处。其中,红光清真寺、红军小学就是在此期间由红军亲手设计、取材、建造的。在建造红光清真寺时,尽管红西路军被俘战士时刻处于敌人严密监视和敌人的刺刀、枪口下,但他们顽强斗争、机智周旋,冒着生命危险,在烧砖制坯时巧妙地将“五角星”“镰刀”“斧头”“领章”等象征红色革命的标记符号,刻印在清真寺的花砖和墙壁上。同时,还改变了撒拉族传统建筑风格,将清真寺的唤礼楼建造成代表西路军前身红四方面军番号的四角楼造型。红军小学则是全国唯一一所由红西路军战士修建的撒拉族小学,至今依然能够看到红军战士修建校园时留下的围墙遗迹和亲手栽种的树木。由于繁重的劳役,疾病的折磨,一百六十多人死于非命,少数人死里逃生,逃离虎口。西路军被俘战士为了劳苦大众的翻身解放,虽遭受种种残酷迫害而忠贞不屈,采取多种方式对敌坚持斗争,在中国革命的战争史上写下了极其悲壮的篇章

  毛泽东同志曾说,西路红军是英勇的顽强的。他们那种不畏强暴,不怕流血牺牲的英雄气概,他们那种为中华民族的解放的崇高的理想和献身精神,光照日月,流传千古,永远激励循化全县各族人民建设社会主义的信念。

  这些红色遗址遗迹充分展现了红西路军被俘指战员身陷困境,却仍坚信革命必将胜利,共产主义必将实现的坚定信仰,体现了他们忍辱负重、顾全大局的献身精神和不怕牺牲、宁死不屈的英雄气概。正是这些代表革命、寄托情感、表达信念、鼓舞斗志的红军符号,让我们感受到一种超越时空的精神力量。

  为缅怀在中国革命斗争事业中英勇献身的西路军烈士,1987年4月,青海省人民政府将赞卜呼村、赞卜呼清真寺、赞卜呼学校一律更名为“红光”开头的称谓,寓意为“红军精神,光照千秋”。多年来,在中央、省委及社会各界人士的关心支持下,循化县红光村陆续修建了纪念馆,翻修了清真寺、小学等建筑,胡锦涛、习近平等中央领导还专门为红光小学题词。循化县红光村红色教育基地已成为党员干部群众接受爱国主义和理想信念教育的滋养地。

  “红一”团队在循化县红光村的调研之旅中,深刻感受到了西路红军战士们坚定不移的革命信念和崇高精神。通过这次实地探访,深刻地理解了历史的重要性,以及红色精神对于后人的激励和启迪。团队成员亲身感受到了红军战士们在困境中仍坚持斗争的坚韧不拔,以及他们为了劳苦大众的翻身解放而付出的巨大牺牲。

  在红光清真寺和红军小学,团队看到了红军战士们留下的历史印记,这些印记不仅见证了他们的英勇事迹,更传承了他们的革命精神。团队成员深受触动,纷纷表示要将这种精神内化于心、外化于行,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自己的力量。这次调研之旅让团队成员受益匪浅,“红一团队”将继续深入学习研究红色历史,传承红色基因,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青春力量。同时,“红一”团队也希望更多的人能够关注红色历史,传承红色精神,共同为构建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而努力奋斗。
 

  西路红军纪念碑

  红光清真寺

  红光小学

  红光清真寺礼拜大殿屋脊上的“五角星”

  红光清真寺礼拜大殿屋脊上的“镰刀”

  红光清真寺礼拜大殿屋脊上的“工”字

 

作者:中南大学人文院韩伊真 来源:大学生社会实践网
实践总结推荐
回顶部大学生社会实践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