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要复兴,乡村必振兴。青年是最具有活力的社会力量之一,也是推进乡村振兴的主力军。为响应这一时代召唤,曲阜师范大学地理与旅游学院“情系三农”社会实践队于2025年1月10日前往日照市东港区西湖镇西沈马庄村,开展实践活动,以探究“大棚产业”促进农业发展、推动乡村振兴、增加农民收入的内驱力和战略实施。
大棚种植新业态,乡村经济新增长
1月10日上午,实践队员抵达西沈马庄村村委会。村党支部书记赵新龙向实践队员详细介绍,西沈马庄村基层干部通过党建引领,完善村级组织建设,号召青年返乡创业、反哺乡村。建立合作社采用“党建+产业”发展模式,从主要种植油桃和苗木栽培,到集绿色果蔬种植、采摘、销售于一体的现代化生态农业园。西沈马庄村坚持党的领导,以民为本,与农产品销售公司进行合作,有效解决村民们货物囤积的问题,也让乡村经济面貌实现完美蜕变。实践队员了解到,在解决农产品滞销的同时,西沈马庄村当选2019年度省级美丽乡村示范村,与此同时,带动周边5个村庄大棚产业建设,促进村民增收。西沈马庄村一直以来,坚守“党建引领,振兴乡村”八字方针,为大棚经济产业发展指明方向,实现合作共赢,推动美丽乡村建设。
图为实践队员与赵书记交谈,了解西沈马庄的大棚产业发展。甘唯萌 供图
大棚生产丰收大,村民收入大增加
西沈马乡村拥有蔬菜大棚500亩,建立草莓种植、西红柿种植、蓝莓种植、羊肚菌种植、油桃种植等多个大棚种植项目。自大棚产业建立以来,仅2022年全村集体收入高达102万元,传统蔬菜产业焕发生机。
为了解大棚种植对村民的影响,实践队员分为三个小组,进入村内同村民们进行交谈。了解村民们对党建引领下大棚种植的态度和意见。“现在使用‘一户一棚’的模式,村民们在专业指导下生产,利用大棚种植扩大了农产品的产量,降低了传统个体生产的风险。”正在前往大棚的村民孙大娘表示,大棚生产减轻了村民的劳动成本,有效提升村民收入。
图为实践队员采访孙大娘对大棚产业的看法。刘晓然 供图
接着,队员通过孙大娘的指引,进到种植户张女士家的西红柿大棚。张女士正在弯腰细心挑选着西红柿,她表示“大棚种植产出的西红柿比室外种植的果实大,颜色鲜艳红润,能与苹果的成色相比较,二者不仔细瞧,看不出其中的差别。有了大棚种植,都不用担心西红柿在外挨饿受冻,让它们也感受到了家的温暖。”可见,大棚种植的发展壮大,有效增加村民收入,提升村民的幸福感和满意度,也是村干部将乡村发展战略落地、推动乡村振兴的成果体现。
图为张女士认真挑选西红柿。华曦 供图
大棚产业赋新能,生产方式展新望
在生产方面,西沈马庄村利用现代化技术进行种植;在制度方面,推行“两长制”,形成了责任到人、监管有力、常态长效的网格化管理体系;在发展方向上,不断完善农旅、文旅发展思路,将西沈马庄村的招牌推出去,让客人走进来。
实践队员们走进大棚,仔细观察发现,各类瓜果蔬菜根据不同的生长习性,按照一定的科学距离有序排列。通过无人测温计,进行实时调控适宜温度;通过感光板,提供光照资源;通过使用无人农药喷洒仪,除虫害,保育苗。
大棚门口,村民们细心地将作物名称、习性以及生长过程一一记录在木牌上,定期对作物生长状况进行反馈。作物在村民们有效的监管下,长出丰硕的果实,让作物“美、富、旺”成为西沈马庄村招牌。与此同时,实践队员们观察到民们每周五都会开展一项特殊的活动——周五马扎课堂。据了解,马扎课堂主要为外来游客以及观光人员,提供学习和了解农作物生长知识的平台,让游客们置身大棚,深入了解农作物生长小常识。
图为实践队员体验周五马扎课堂。甘唯萌 供图
本次实践活动圆满完成,通过实地采访、就地考察,实践队员们深入分析了西沈马庄村大棚产业对当地经济发展的积极影响和相关战略模式,这为采取类似的大棚产业发展的乡村提供示范,成为乡村振兴重要的驱动力。在走访中,进一步了解村民对大棚产业的认同感、幸福感,支持感。
同时,此次实践活动丰富了实践队员的视野,提高了实践能力,健全了知识体系。深刻认识到新时代下,青年学子肩负重任,要在工作中提升自我修养,夯实专业基础,丰富知识储备,在实践中积累经验、激发潜能,做到厚积薄发、宁静致远,不断探索乡村振兴的新方案和新道路 ,在乡村振兴的大舞台上建功立业!(通讯员 常开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