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党中央部署下,“三农”问题受到高度重视,为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三农”工作的重要论述,探究农业大棚发展在乡村振兴中的作用,曲阜师范大学地理与旅游学院“情系三农”社会实践队于2025年1月10日前往日照市东港区南湖镇西沈马庄村,对农业现代化发展问题开展实地调研,探寻乡村振兴的有效路径。
党建引领,开启大棚致富路
东港区南湖镇是传统的果蔬种植乡镇。近些年,在乡村振兴政策的引领下,依托于党支部领办合作社的成立运转,许多乡村的传统蔬菜种植产业走上了转型升级的道路,西沈马庄村就是其中的代表。1月10日上午,社会实践队抵达西沈马庄村,与该村党支部书记赵龙新进行了深入交谈,赵书记表示,合作社实行“党建+产业”模式,初期也面临过资金、技术难题。党员干部积极宣传政策,争取资金支持,并带头入股,激励村民参与,通过年底分红,使村民共享集体利益。合作社最终建设新式冬暖式大棚,并引入圣女果、油桃、蘑菇等新品种,开启了西沈马庄的大棚致富路。
图为实践队成员与赵书记进行深入交谈。刘晓然 供图
科技赋能,小大棚撑起发展大梦想
随后,实践队员在村民的带领下抵达西沈马庄村党支部领办合作社,一排排大棚整齐排列,在阳光的照射下熠熠生辉。实践队员们进入其中一个大棚,扑面而来的是温暖湿润的气息和蔬果的芬芳,实践队员观察到该大棚配备了先进的智能温控系统、精准灌溉设备以及自动化的通风装置,与传统大棚存在区别。大棚中的种植员赵阿姨向实践队员介绍道:“以前种大棚,全凭经验,温度、湿度把控不好,收成也就不稳定。现在可不一样了,这些高科技设备就像给大棚安上了‘智慧大脑’。”实践队员了解到借助高科技设备,通过手机就能实时监控大棚里的各项数据,根据作物生长需求精准调控环境参数。以西红柿种植为例,采用无土栽培技术和智能管理系统后,亩产由几千斤突破至一万斤,且果实外观与口感较好,在市场上销售情况良好。
实践队员向合作社负责人询问大棚种植科技发展的具体情况,负责人表示,大棚发展得益于政府和科研机构的支持。当地农业部门积极牵线搭桥,邀请农业专家团队开展技术培训和指导,传授最新的种植技术和管理经验。同时,鼓励企业与高校、科研院所合作,开展农业科技创新项目,针对大棚种植中的关键问题进行联合攻关,一系列新技术、新品种在这里得到推广应用,使得大棚成为村民们增收致富的“聚宝盆”。
图为实践队员在参观西红柿大棚。甘唯萌 供图
产业融合,大棚经济拓展多元发展路
有了产业支撑,村民的日子也红火起来。赵书记向实践队员介绍,除大棚种植、采摘销售外,合作社还在不断完善农旅、文旅发展思路,将西沈马庄村的招牌推出去,让客人走进来。西沈马庄村把合作社作为发展壮大村集体特色产业的“金钥匙”,盘活闲置土地,依托大棚资源,探索发展果蔬采摘,不断调整优化产业结构,延伸产业链条,努力打造集采摘体验、观光休闲、科普教育为一体的现代农业观光园。
除了旅游观光,西沈马庄还积极发展农产品加工业。在与村民的交流过程中,实践队员得知周边有一家农产品加工企业,通过深加工部分剩余的农产品实现了增值,并解决了部分村民的就业难题。西沈马庄村发展势头强劲,带来了丰富的机遇,为人才回归搭建舞台,促使更多年轻人反哺家乡,为家乡的发展贡献力量。
图为种植员为实践队员讲解大棚种植。甘唯萌 供图
生态优先,绿色大棚引领可持续发展
走在乡间小道上,实践队员感慨于乡村环境的整洁优美,向路边的村民询问绿色发展的措施,村民向实践队员们进行详细介绍,表示西沈马庄始终坚守生态底线,大力推广有机肥料和生物防治技术以减少化肥和农药的使用,致力于打造绿色环保的大棚农业。村民们还向实践队员展示了其利用畜禽粪便、农作物秸秆等废弃物制作成的有机肥料,并表示这样既降低了生产成本,又改善了土壤结构,有利于提高了土壤肥力。在病虫害防治方面,村民们采用以虫治虫、以菌治菌等生物防治方法,减少化学农药的施用量,生产出的农产品达到绿色食品标准,深受消费者青睐。
此外,实践队员还了解到,乡村配套建设了雨水收集系统和污水处理设施,实现水资源的循环利用,降低对环境的影响。如今的西沈马庄村,大棚错落有致,周边绿树成荫,河水清澈见底,一幅生态宜居的美丽乡村画卷正徐徐展开。
图为曲阜师范大学“情系三农”实践队合影。李浩宇 供图
本次实践活动圆满结束,实践队员通过与村支书交流、走访合作社、与种植员沟通等多个方向深入了解当地大棚农业,见证党建引领、科技赋能等对乡村发展的积极作用,积累了丰富实践经验,为探索乡村振兴路径提供了重要参考。此次实践为队员们打开了农业生产、社会民生与自我成长的新窗口,不仅拓宽了队员们有关农业种植的知识面,还让队员们看到了乡村发展的机遇与潜力,激发了其作为当代青年为乡村振兴贡献力量的坚定信念与决心。(通讯员 黄潇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