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乡村振兴战略的时代浪潮中,南通乡村正经历着深刻变革。为探寻其发展脉络与人口流动背后的故事,曲阜师范大学地理与旅游学院“情系三农社会实践队”于2025年2月1日奔赴南通各乡镇,开展社会实践之旅。
农业科技园区探秘:智慧农业的机遇与挑战
实践队员首站来到海安市墩头镇的乐百年农业科技园区,这里是农业现代化发展的先行区域。园区内,智能温室大棚鳞次栉比,物联网技术大显身手。传感器精准监测温湿度、光照等环境参数,自动化灌溉与通风系统依数据即时调控,确保作物生长环境达最优。在一处草莓种植区,负责人介绍:“通过智能管控,草莓产量提升约30%,品质更优,上市时间也能更精确地控制。我们这里的草莓色泽鲜艳,口感香甜多汁,得益于园区独特的土壤条件和精细化管理,在市场上深受消费者喜爱。”但实践队员在调研中也发现一些问题,如技术设备的前期投入成本高昂,令不少农户望而却步;部分农户因文化程度限制,对智能设备操作生疏。实践队员深入思考,认为可以通过建立线下技术交流平台,方便农户随时咨询技术问题,提高技术推广效率。
图为实践队员采访王大叔,了解智能设备使用情况。许驰州 供图
生态旅游村发展:文化旅游的优势与困境
从农业科技园区出发,实践队员前往如皋市如城街道顾庄生态旅游村,在景区门口和主要景点采访游客和村民,以获取对旅游体验以及产业经营的反馈。此村历史文化底蕴深厚,传统民居错落有致,古桥流水相映成趣,恰似一幅江南水乡的诗意画卷。当地以乡村旅游为突破口,整合民俗文化与自然资源,开发出古村游览、传统手工艺体验、农家美食品鉴等多元项目。村民们积极参与,或经营民宿,或售卖手工艺品,收入显著增加。据统计,旅游旺季时,村集体收入月增幅超50%。在这里,不得不提如皋的董糖,它作为当地传统名点,相传为明朝末年如皋爱国名士冒辟疆的爱妾董小宛所制,因而得名。其糖体层次清晰,入口酥脆,散发着浓郁的芝麻与麦芽糖香气,甜而不腻,是游客必尝的特色美食。然而,发展之路并非坦途。旅游旺季交通拥堵严重,停车设施供不应求;旅游服务人才短缺,导游讲解水平参差不齐,影响游客体验。
图为实践队员采访回村青年。许驰州 供图
电商企业带动:产业回流的动力与隐忧
乡村产业的蓬勃兴起,成为吸引人口回流的强大磁石。在通州区石港镇的一家农产品电商企业,实践队员看到了返乡创业的热潮。企业创始人原在大城市打拼,瞅准家乡农产品的优质资源与电商机遇,毅然回乡。企业借助电商平台,将南通特色农产品如如皋董糖、海门山羊等推向全国。海门山羊是南通著名的特产,其肉质鲜嫩,肥瘦适度,膻味小,富含蛋白质和多种维生素,无论是红烧、白煮还是炖汤,都能烹饪出令人回味无穷的美味佳肴,年销售额突破千万。企业的发展带动周边农户就业超百人,吸引众多年轻人返乡投身电商运营、物流配送等环节。一位返乡青年感慨:“在家乡工作既能施展才华,又能陪伴家人,比在外漂泊强多了。”
然而人口回流也面临挑战,乡村教育、医疗资源与城市相比仍有差距,部分返乡人员担忧子女教育与老人就医问题,政府应加大对乡村教育和医疗资源的投入,提升乡村学校和医疗机构的水平,吸引更多人才回流。
南通乡村展望:振兴之路的破局与前行此次南通之行,让实践队员洞悉乡村振兴的成就与困境。农业科技注入为产业升级赋能,乡村旅游挖掘文化经济价值,产业发展驱动人口回流,重塑乡村活力。但技术推广、人才培育、基础设施完善与公共服务提升等难题亟待破解。
展望未来,政府应加大对农业科技的扶持,设专项资金补贴设备购置与农户培训,提升技术转化率;高校与企业携手,定向培养乡村旅游、电商等专业人才,充实乡村人才库;合理规划乡村交通与服务设施建设,均衡城乡教育医疗资源配置,筑牢乡村发展基石。作为新时代青年,实践队员亦将持续关注乡村进程,用所学助力乡村跨越发展,让南通乡村在智慧引领下,绘就更绚丽的振兴宏图,重拾往昔温馨时光,成为人人向往的诗意家园。(通讯员 许驰州)
图为“情系三农”实践队合影。李浩宇 供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