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天下之大本也”农业作为国家发展的根基,其发展状况深刻影响着经济与社会的进程。为深入了解新时代农业发展现状,探寻乡村振兴的实践路径,2025年1月10日,曲阜师范大学地理与旅游学院情系三农社会实践队前往南湖镇西沈马庄村开展了关于大棚现代农业的社会实践,旨在了解当地的大棚企业的发展以及经营模式和现状。
西沈马庄村坐落于日照东港区,地理位置优越,交通便利。当地气候温和,光照充足,为农业发展提供了良好的自然条件。近年来,在乡村振兴战略的推动下,大棚农业逐渐成为西沈马庄村的支柱产业,为乡村经济发展和村民增收注入了强大动力,同时合作社的经营模式成为当地的一大特色。
实践队在调研前做了充分准备,队长李浩宇开展了社会实践动员会,并着重强调了实践过程中的安全问题,队员们签订了安全承诺书,确保寒假社会实践安全进行以及李浩宇队长提前与南湖镇西沈马庄村村委会联系,获得实践机会的许可。2025年1月10日上午,情系三农社会实践队集体前往日照东港区南湖镇西沈马庄村进行社会实践,整个社会实践队分为三组,实践队员们主要采用走访调研的形式以及亲身体验的形式。社会实践队员积极与西沈马庄村村委会成员、大棚种植户代表、农业技术人员等进行面对面交流,深入了解大棚农业的发展情况、面临的困难以及未来的发展规划。
通过与村支书的访谈,实践队员了解到当地大棚的主要经营形式以及种植规模,当地的大棚企业主要是采用合作社的形式,合作社这一形式最早是在威海市兴起,最终在全省内推广的,从2020年开始,经过三年的发展,在日照市已经初具成果。在蔬菜种植技术方面村支书表示当地已经比较成熟,种植历史长达10年之久,当遇到种植相关的技术问题时,村委也会邀请相关的农业部门来上课进行技术指导。西沈马庄村引领农业种植合作社,18个温室大棚,合作社引领农户种植了瓜果和蔬菜,多元化拓宽农户的产业路径,不仅丰富了市民冬季的菜篮子,也让农户冬闲人不闲。
实践队员前往西沈马庄村党支部领办合作社,观察到合作社大棚内番茄种植采用立体种植方式,相较于传统种植模式,该方式在土地利用上实现了高效节约,空间利用率显著提升,单位面积产出可达到传统种植方式的两倍以上。其次,极大地丰富了游客的采摘体验,实现了便捷的站立式采摘,非常适合家庭集体参与,有效推动了休闲采摘产业的蓬勃发展。大棚内的种植人员表示,当地的栽培方式为营养土栽,2年一更换,病菌和虫害较少,口感也很好。经相关负责人介绍,实践队员得知西沈马庄村合作社一般不与百姓争利,村民种植的品种合作社一般不种,实行差异化种植。当地现在的规模是18个棚,资产达到220万左右,已经连续两年实现盈利并且分红。从最初的五个大棚,发展到现在的十八个大棚,合作社积极引进新品种,村民的参与度也在不断增强。现在合作社入股社员达52户,每年增加村集体收入超六万元,有了合作社在前面探路,村民进行产业升级也有了底气,一座座冬暖式大棚孕育着富民强村的新希望。
图为社会实践队长李浩宇与当地的村支书访谈。李艳 供图
社会实践队员实地考察,走访了西沈马庄村的多个大棚种植区域,观察大棚的结构、规模以及种植的蔬菜品种,如小西红柿、豆角、草莓、圣女果、蓝莓、羊肚菌、辣椒等。发现大棚多为冬暖式结构,能够有效抵御寒冷天气,保证蔬菜的四季供应。在此过程中,实践队员积极与大棚种植户交流,了解从事大棚农业的年份、种植面积、年收入以及面临的困难和挑战。
图为社会实践队员询问当地村民大棚种植的相关情况。刘晓然 供图
通过本次社会实践,社会实践队队员深入了解大棚农业现状并学习了种植技术,深刻体会到农民的辛勤劳作和农业生产的不易,也看到了党支部领办合作社在推动乡村振兴、促进农民增收方面的重要作用。通过本次社会实践,积极宣传乡村振兴典型,推动乡村振兴进一步发展。(通讯员 胡雯雯)
图为社会实践队员合照。李浩宇 供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