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社会实践网,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成果展示平台
网站首页实践总结实践活动三下乡非遗传承
大学生社会实践网 > 三下乡

地理与旅游学院:大棚产业,驱动乡村振兴的新动能

时间:2025-01-22 关注:

  在乡村振兴的宏伟画卷里,产业发展乃是关键之环。为积极响应此战略号召,曲阜师范大学地理与旅游学院“情系三农”社会实践团队于2025年1月10日奔赴日照市东港区南湖镇西沈马庄村,探寻大棚产业如何为乡村经济赋予新活力,提升村民生活品质,助推乡村振兴战略扎实向前迈进。

党徽闪耀:铺就乡村致富金路子

  在乡村振兴的浪潮中,南湖镇积极探索产业转型,西沈马庄村依托党支部领办合作社脱颖而出。1月10日上午,实践团队抵达西沈马庄村,与村支书赵龙新深入交流。赵书记讲述,合作社推行新模式初期,资金与技术难题接踵而至。党员干部身先士卒,四处奔走争取资金,带头入股,成功带动八成以上村民踊跃加入。年底分红让村民人均年收入增加3000-5000 元,共同享受发展红利。目前已建成 30 座新式冬暖式大棚,引入多种特色品种,开启了致富新征程。

  图为实践队员采访赵书记关于乡村党建相关情况。许驰州 供图

科技添翼:塑造农业生产新形态

  在村民带领下,实践队员走进合作社大棚基地。一排排大棚在阳光下熠熠生辉,走进其中,蔬果芬芳与温润气息扑面而来。队员们留意到,这里的大棚配备了智能温控、精准灌溉和自动通风装置,与传统大棚大相径庭。

  种植员赵阿姨感慨道:“过去种地全靠经验,收成很不稳定,现在有了高科技设备,种地轻松多了。”借助手机就能实时监测大棚数据,并精准调控环境参数。以西红柿种植为例,采用无土栽培和智能管理系统后,亩产从5000斤猛增至 10000斤,产量翻倍。果实品质上乘,市场价格比普通西红柿高出20%-30%。

  合作社负责人表示,政府与科研机构的支持为大棚产业发展提供了强大动力。过去两年,农业部门邀请专家开展15场技术培训,培训村民超300人次。同时,鼓励企业与高校、科研院所合作,攻克了一系列种植难题。新技术、新品种不断涌现,让大棚成为村民的致富大路。

  图为实践队员与西沈马庄村村民交流产业发展。华曦 供图

多元融合:开辟乡村发展新路径

  随着产业的蓬勃发展,村民生活蒸蒸日上。赵书记介绍,合作社在巩固大棚种植与采摘销售的基础上,积极探索农文旅融合发展,致力于推广乡村特色,吸引更多游客。

  西沈马庄村充分盘活闲置土地,依托大棚资源发展果蔬采摘,不断优化产业结构,延伸产业链条,全力打造集采摘、观光、科普于一体的现代农业观光园。据合作社提供的数据显示,去年,观光园接待游客5000人次,旅游收入超20万元。此外,周边农产品加工企业对剩余农产品进行深加工,实现增值,为50多名村民提供就业岗位,人均月工资约3000元。西沈马庄村的快速发展吸引了众多年轻人回乡,近两年来已有20多人返乡助力家乡建设。

  图为实践队员在农业种植合作社大棚内观察圣女果长势。甘唯萌 供图

生态优先:绘就乡村宜居新画卷

  在产业经济发展的同时,西沈马庄村也高度重视生态环境建设,漫步在乡间小道,实践队员被乡村优美整洁的环境所吸引,向村民了解绿色发展的经验。村民介绍,西沈马庄村始终坚持生态优先,大力推广有机肥料和生物防治技术,减少化肥和农药使用,打造绿色大棚农业。村民将畜禽粪便、农作物秸秆等废弃物转化为有机肥料,使用后土壤有机质含量提高10%-15%,降低了成本,改良了土壤。在病虫害防治方面,采用生物防治手段,化学农药使用量减少60%,生产的农产品达到绿色食品标准,深受市场欢迎。随后,实践队员在村民的带领下,参观了村内的雨水收集和污水处理设施,这些设施的建设有效实现水资源循环利用,减少对环境的影响。如今的西沈马庄村,大棚排列有序,周边绿树成荫,河水清澈见底,呈现出一幅生态宜居的美好画卷。

  图为实践队员与当地大棚负责人的合影。甘唯萌 供图

  本次对西沈马庄村的调研,让实践队员深切感受到大棚产业在乡村振兴进程中的磅礴力量。党建引领为产业发展筑牢根基,党员干部的担当带动村民共享发展硕果,让致富之路越走越宽。科技赋能则为农业生产带来质的飞跃,智能设备与创新技术的应用,不仅提升了产量和品质,更让传统农业焕发出新的生机。

  西沈马庄村的成功经验为其他乡村提供了宝贵的借鉴,证明了通过合理规划和有效举措,大棚产业能够成为推动乡村振兴的强大引擎。实践团队也将以此次调研为契机,持续关注 “三农” 问题,积极传播成功经验,为乡村振兴战略的全面实施贡献更多的智慧与力量,期待更多乡村在产业发展的道路上绽放光彩,共同绘就乡村振兴的壮美篇章。(通讯员 许驰州)

作者:许驰州 来源:大学生社会实践网
三下乡推荐
回顶部大学生社会实践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