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国推进乡村振兴战略的大背景下,人口流动与乡村产业发展紧密相连。乡村产业融合发展不仅是吸引人口回流、促进乡村经济繁荣的关键,更是实现乡村全面振兴的重要途径。为深入了解乡村产业融合发展现状,探寻人口流动与乡村振兴之间的内在联系,曲阜师范大学地理与旅游学院情系三农社会实践队于2025年2月3日前往山东青岛市莱西市部分乡镇开展乡村产业融合系列活动。
农业与工业的融合
实践队员首先参观了当地的一家农产品加工企业,该企业通过引进先进的生产技术和设备,将农产品进行深加工,提高了产品附加值。例如,将原本普通的花生加工成罐装花生油、将小麦加工成面粉等高附加值产品,不仅延长了产业链,还带动了当地农业的规模化种植和标准化生产。
实践队员通过采访工厂工作人员得知:通过混合不同种类的小麦,工厂能够生产多种面粉,从而达到延长产业链的目的,并且通过大型机器连续性作业来达到大规模生产。花生油生产需要优质、颗粒大、蒸熟炒干的花生仁,而这些花生仁全部用机器精密筛选,再通过提升机传送到蒸锅,高温把花生蒸熟炒干。最后送入压榨机经过一系列工序榨出金黄的花生油。
然而,在调研中实践队员也发现,农业与工业融合面临着一些问题,如农产品供应的稳定性和质量参差不齐,加工企业与农户之间的利益联结机制不够完善以及机器老旧、产品质量问题等。
图为实践队员参观的面粉加工机器,展示了现代化农产品加工的流程。李怡菲 供图
农业与服务业的融合
实践队员来到河崖村进行参观,看到了农业与服务业融合的生动案例。河崖村是以红色为主题发展起来的特色乡村,其内部由大量八路军及普通农民的雕塑、胶东红色文化展馆及胶东廉政文化馆和八路胡同组成。收藏有大量红色军人的遗物及保留大量烈士故居,有着浓厚的教育气息。并且在此处生活的居民还种植了大量农作物,例如小麦、玉米、甜瓜等等,在游客来游览的同时,村民还能进行农作物的售卖和发展农事体验,让游客们充分感受到乡村的自然风光和民俗文化。这种融合模式不仅增加了农民的收入,还促进了农村基础设施的改善和乡村环境的整治。
图为河崖村红色教育基地。李怡菲 供图
但是实践队员通过采访当地居民了解到当地乡村特色旅游也存在着一些阻碍,像农村基础设施较差导致游客入住率下降、重游率下降,严重制约了旅游发展;农村旅游存在着一定的去农化倾向,盲目追求城市化与主题不和谐,从而会渐渐失去农村本色;乡村旅游项目融合了多种业态形式,而这类综合型人才比较匮乏,导致管理难度加大,服务质量有待提高;农村旅游也存在着严重的季节性,使农民收入不稳定。
图为实践队员采访当地居民。李怡菲 供图
产业振兴,人口回流
乡村,作为承载着无数人乡愁与希望的土地,其发展状况始终牵动着社会的神经。在经济快速发展的当下,人口流动成为乡村发展中不可忽视的现象。而乡村产业发展,作为乡村振兴的核心动力,与人口流动之间存在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乡村产业的多元化发展,如特色农业、农产品加工、乡村旅游等,创造了大量就业岗位,吸引外出务工人员返乡。这些产业不仅提供了稳定的收入来源,还让返乡人员能够兼顾家庭,满足了他们对亲情和归属感的需求。
总之,这次关于乡村产业振兴的社会实践让实践队员们受益匪浅。实践队员看到了农村产业融合带来的巨大潜力和广阔前景,也意识到了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和挑战。在未来的学习和工作中,将继续关注产业融合的发展动态,为推动经济社会的高质量发展贡献青春力量。(通讯员 李怡菲)
图为“情系三农”实践队合影。李浩宇 供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