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国家发展进程中,乡村振兴问题占据着基础性地位,它是稳固社稷民生的关键。近年来,随着国家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乡村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政府出台了一系列优惠政策,鼓励外出务工人员返乡创业就业。曾经的“空心村”逐渐热闹起来,越来越多的外出务工人员如“归雁”般选择回乡发展。他们带回了先进的技术、理念和资金,为乡村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为深度了解科技赋能对乡村振兴的意义,2025年2月1日,曲阜师范大学地理与旅游学院“情系三农”社会实践团队前往黄石市大冶市,深入乡村开展实地调研,探究科技创新,亲身体会乡村振兴的有效方法和途径。
人口流动:乡村发展的双刃剑
实践队员到达黄石市吴天铺村村委会后,与该村党支部书记进行深入交流,探讨人口外流成为乡村空心化隐忧的问题,书记向实践队员阐述,乡村振兴需要引导人口流动构建城乡融合发展新格局。一方面,要完善农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提升乡村吸引力,让乡村成为“留得住人”的地方;另一方面,要鼓励和支持外出人员返乡创业就业,为乡村发展提供人才支撑。同时,要打破城乡二元结构,促进城乡要素自由流动和平等交换,实现城乡融合发展。
图为实践队员与书记进行深入交谈。刘晓然 供图
科技振兴:绘就乡村发展新画卷
过去,乡村的农业生产方式较为落后,主要依靠人力耕种,生产效率低下,农民收入微薄。遇到自然灾害时,更是颗粒无收,致使农民生活陷入困境。近年来,家乡大力发展现代农业,推广农业机械化、智能化,引进优质品种,发展特色农业。立足当地资源禀赋,发展特色优势产业,打造“一村一品”、“一镇一业”的产业发展格局,是实现产业兴旺的关键。当地政府依托丰富的自然资源,大力发展乡村旅游、生态农业等特色产业,同时还积极搭建电商平台,帮助农民拓宽销售渠道,增加收入,带动农民增收致富。
图为实践队员参观特色产业。甘唯萌 供图
故园情怀:留住乡愁记忆
传统村落是乡村文化的重要载体,承载着乡愁记忆。要加强传统村落保护,留住乡村文化根脉。在吴天铺村民的介绍下,当地政府加大对古村落的保护力度,修缮古建筑、挖掘历史文化,将古村落打造成乡村旅游景点,让游客在游览中感受乡村文化的魅力。与此同时乡土文化是乡村的灵魂,要加强对乡土文化的挖掘、保护和传承,激活乡村文化活力。在大冶市,当地政府积极扶持青铜非遗项目,组织非遗传承人开展技艺传授、展示展演等活动,让非遗文化走进校园,走进社区,焕发新的生机与活力。大冶市当地政府深知乡村旅游是连接城市与乡村的桥梁,是留住乡愁、发展乡村的重要途径。为此,依托当地乡村特色资源,打造了青铜主题公园、民宿等一批特色项目,吸引城市游客前来体验特色青铜乡村生活,感受乡愁记忆,让乡愁切实转化为乡村发展动力。
图为大冶市矿山公园。华曦 供图
本次实践活动圆满结束,实践队员经过实地调研,深入分析科技创新对当地农业发展的影响,其中党组织的带动和基层村民的配合十分重要。党组织牵头成立农业种植合作社,整合资源、优化生产,成为乡村振兴的强大引擎,同时村民们坚定不移地支持党组织的工作。乡村振兴任重道远,未来需持续发挥党组织引领、村民主体作用,同时吸引更多社会力量参与,共同绘就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乡村振兴新画卷” 。(通讯员 华曦)
图为曲阜师范大学“情系三农”实践队合影。李浩宇 供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