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社会实践网,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成果展示平台
网站首页实践总结实践活动三下乡非遗传承
大学生社会实践网 > 三下乡

商队驼铃传古意 云窗星盏照今程

时间:2025-02-06 关注:

  在千年商埠周村大街的青石板路上,历史与现代的碰撞正激荡出乡村振兴的铿锵回响。2025年1月,曲阜师范大学地理与旅游学院“情系三农”社会实践队走进周村大街,以“人口流动与乡愁记忆”为切入点,探寻这座百年古街如何在数字化浪潮中守护文化根脉,又如何以创新思维激活老街新生。

一访街巷:古建修缮织就“历史经纬”

  “68处文保单位全部完成‘针灸式修复’,木雕、砖刻的百年纹样一寸未改。”站在“今日无税碑”前,大街社区党委书记孙文斌向实践队员展示修缮对比图。成为5A级景区后,周村大街启动史上最大规模保护工程:青石板路下埋设智能排水系统,暴雨天积水问题彻底解决;沿街商铺统一悬挂仿古匾额,裸露管线隐身于木质廊檐;汇龙湖公园新增雾森装置,冬季清晨薄雾缭绕如水墨画卷。

  数字化治理同步渗透街巷肌理。游客服务中心的智慧大屏实时监测古建筑温湿度、游客热力分布及商户诚信指数。“这套系统让老街‘会呼吸’。”孙书记举例,智能传感器曾预警“状元府”西厢房梁架微倾,抢修后避免坍塌事故。2024年,41名返乡青年中,16人投身古建修缮与文化研学,为老街注入“青春守护力”。

图为实践队员参考周村古商城导览图。李孟柯 供图

二探业态:老字号解锁“破圈密码”

  走进“瑞蚨祥”绸布庄,第五代传承人周明阳正指导学徒用3D量体技术定制旗袍。“过去量体裁衣需三天,现在十分钟出数据,线上复购率涨了四成。”百年老店推出“丝绸盲盒”,将非遗云锦剪裁成手机壳、书签等潮品,年销售额突破2000万元。

隔壁的周村烧饼博物馆内,AI烤炉与手工作坊仅一墙之隔——机器日产2万张保供应,老师傅仍坚持用枣木擀杖制作“限量版”。“工业效率与匠人精神,缺一不可。”馆长李振华说。文旅融合更显新意:VR眼镜让游客“穿越”明清旱码头交易丝绸;星空茶院架设天文望远镜, 推出“冬夜观星煮茶”套餐,节假日预约排至春节后。图为实践队员参观老字号的历史模型。李孟柯 供图

三观生态:山水人文共绘“古街新卷”

  清晨的汇龙湖公园,晨练市民随音乐喷泉舒展筋骨。这座曾淤塞的旧鱼塘,经生态改造后成为“城市会客厅”——水幕投影重现商队驼铃往事,雾凇挂枝时宛如琼花绽放。“夏天看喷泉,冬天赏雾凇,周村人终于有了自己的‘四季客厅’。”管理员张伟笑道。

  生态理念浸润产业血脉。旧仓库改造的“零碳展厅”内,光伏板年减碳12吨,游客扫码可见周村烧饼从麦田到烤制的碳足迹。“绿色不仅是口号,更是可追溯的生命周期。”实践队员在笔记中写道。

图为实践队员了解“水胡同”的简介。李孟柯 供图

四问民生:温情治理筑牢“幸福基底”

  “闺女你看,社区给装的‘防跌手环’多灵光!”78岁的独居老人赵大娘演示智能设备。儿子在青岛务工,通过小程序实时查看母亲健康数据。“村里有远程诊疗,每周还有志愿者送餐,孩子在外也安心。”

  社区服务中心里,二孩母亲刘女士正咨询教育政策:“大街小学师资弱,但明年要引进名师工作室......”党委书记孙文斌回应:“我们与淄博实验中学共建教育联盟,春季开设‘云课堂’,用优质资源留住年轻家庭。”

  走访中,一组数据引发深思:2024年户籍人口回流率达15%,但青壮年外流仍占9%。“留住人,关键解决‘一老一小’痛点。”孙书记指向在建的医养中心,“这里提供托幼服务和康养床位,让三代人各得其所。”

在千年肌理中生长未来

  暮色中的周村大街,红灯笼次第亮起,智慧大屏闪烁的数据与更夫梆子声奇妙共鸣。无人机俯瞰汇龙湖,画面里既有雾凇掩映的百年字号,也有光伏板覆盖的零碳展厅;既有VR眼镜中的商队驼影,也有社区食堂升腾的饭菜热气。这座千年商埠用行动诠释:乡村振兴,从不是拆旧建新,而是让历史的每一道褶皱都承载起时代的分量。 (通讯员 李孟柯)

  图为曲阜师范大学地理与旅游学院“情系三农”实践队合影。李浩宇 供图

作者:李孟柯 来源:大学生社会实践网
三下乡推荐
回顶部大学生社会实践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