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社会实践网,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成果展示平台
网站首页实践总结实践活动三下乡非遗传承
大学生社会实践网 > 实践活动

党建引领下的基层治理突围——广西民族大学团队调研彩架村村干部职业化转型纪实

时间:2025-03-20 关注:
  在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时代浪潮中,村干部职业化改革成为基层治理现代化的重要突破口。2024年2月,广西民族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三位本科生组成的调研团队,带着自治区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项目课题,走进百色市凌云县彩架村。在这座以桑蚕产业为支柱、拥有红八军革命遗址的少数民族村落,通过访谈7名村干部、走访43户村民,揭开了西部山区村干部职业化转型的复杂图景。
  
  图1,访谈地点:彩架村党群服务中心

  图2,彩架村村容村貌
  
  一场直面治理痛点的田野对话
  
  穿过标有"党建引领乡村振兴"的崭新公路牌,调研团队在统一粉刷的白色村舍群中找到了彩架村党群服务中心。59岁的村副主任劳启明已在此工作十年,他表示:“扣除五险后月收入1800元,不及当地外出务工收入。入户油费电话费一年超千元,补贴却不到这个数。”这位骑着摩托车穿梭14个村民小组的老村干坦言,职业化后"花自己钱办公家事"已成常态。驻村第一书记黄中清证实,村支书月薪扣除社保后仅2400元,“年轻人宁愿在家闲着也不愿干这活”。
  
  数字化浪潮更凸显人才断层危机。在村“两委”班子中,50岁以上干部占55.6%,仅4人掌握基础电脑操作。调研组观察到,电子表格常由驻村选调生代劳。令人深思的是,严格执行的坐班制虽规范了工作纪律,却让干群关系悄然变化。“部分村民认为干部‘天天坐办公室摆架子’。”村干部张康的感慨,道出了制度刚性下情感联结的弱化。
  
  图3,访谈过程
 
  
  图4,彩架村红色景点
  
  红土地上的治理突围实践
  
  面对多重困境,彩架村探索出特色治理模式。由驻村工作队的"红马甲"、职业化村干的"黄马甲"、公益性岗位的"蓝马甲"构成的"三色队伍",形成基层治理合力。调研组发现,该村集体年收入11万元中,9万元来自蚕房出租,正尝试延伸桑蚕产业链——30亩桑蚕示范园已建成,计划开发蚕丝深加工产品。驻村工作队正推动浩坤湖景区联动开发,将红色旅游资源转化为经济效益。
  
  针对"留痕主义"顽疾,村支书张康展示了减负新招:建立电子档案系统后,纸质材料减少40%;合并7类考核项目,会议频率下降30%。更富人情味的是"驻村夜话"制度,村干部利用晚间入户恳谈,在制度框架内重建情感纽带。“既要让数据跑起来,也要让脚步沉下去。”黄中清书记如是说。
  
  破局之道:情怀与制度的双重突围
  
  对此,调研团队尝试提出“五维破局方案”:建议将集体经济收益的15%用于干部绩效奖励,建立"基础工资+绩效奖励"薪酬体系;设计"老中青"梯队培养计划,开设数字化治理特训班;推行"群众满意度"考核权重增至40%。
  图5,彩架村特色民俗活动场地图

6,调研团队与彩架村干部合影
  改革需要制度保障,更需要情感认同。彩架村的实践揭示基层治理现代化的深层逻辑——在提高待遇、规范管理的同时,须保留乡村社会特有的情感治理基因。随着该村桑蚕产业园首期工程启动,以及红色旅游专线公交的规划,这支平均年龄52岁的村干部队伍,正在制度创新与乡土情怀的平衡中,探寻西部山区乡村振兴的独特路径。
  
  
作者:广西民族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来源:广西民族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实践活动推荐
回顶部大学生社会实践网©版权所有